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bet365亚洲体育
2018年1月22日
目 录
摘 要……………………………………………………………………02
一、建设目标……………………………………………………………04
(一)指导思想……………………………………………………04
(二)学校办学定位………………………………………………04
(三)学校发展目标………………………………………………04
(四)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05
(五)建设学科……………………………………………………06
二、学科建设……………………………………………………………07
(一)口径范围……………………………………………………07
(二)建设目标……………………………………………………07
(三)建设基础……………………………………………………08
(四)建设内容(2017—2020年)………………………………11
(五)预期成效(到2020年)……………………………………19
三、整体建设……………………………………………………………22
(一)学科群带动学校整体建设…………………………………22
(二)五大建设任务………………………………………………22
(三)五大改革任务………………………………………………23
(四)推动学科群发展的政策举措………………………………25
(五)优化相关体制………………………………………………25
摘 要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63%以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国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六大煤化工基地之一。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发出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同年12月,总书记对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作出重要指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伟大号召和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不断扩大我国在煤炭加工转化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重要指示所指明的方向,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以煤炭高效利用与清洁转化为主攻方向,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为支撑,组建了“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
目前,“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建有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学科平台;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水资源利用与化学化工博士点;建设了一支扎根西部、潜心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8人;建有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自治区“煤炭清洁利用”引进科技创新团队、自治区“煤基应用催化”科技创新团队、“宁夏能源化工”院士工作站和自治区“功能材料与工业催化”人才高地。
面向国家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面向煤炭化学、新型煤化工、能源新材料学科前沿,通过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的交叉创新,重点研究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过程中的化学理论,研发相关新材料的制备关键技术,突破煤炭特性及分级利用基础、煤基高值化产品制备的可控催化转化、煤化工园区典型元素迁移与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重大应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推动我国西部典型煤的清洁高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国家和区域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20年工程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前1%;2035年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同时进入ESI世界学科前1%;2050年工程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前1 ‰,学科群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一、建设目标
bet365亚洲体育始建于1958年。近60年来,始终在坚持中奋进,在奋进中开拓,由建校之初的师范教育院校发展成为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现有26个一级学科、77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6000余人、研究生3600余人、民族预科生2200余人、留学生近40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学生200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67%、博士占32%。近年来,先后在国家重点学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级精品课程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引领了宁夏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根植宁夏、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以队伍为核心,以支撑创新驱动战略、生态立区战略、脱贫富民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四个全面”,践行“四个服务”,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西部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办学定位
根植宁夏、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弘扬优秀文化。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排名进入西部地区高校前25名、全国前200名,全面夯实建设西部一流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
到2035年,学校综合实力排名进入西部地区高校前20名、全国前150名,全面建成西部一流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
到本世纪中叶,学校综合实力排名进入西部地区高校前15名、全国前100名,建成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四)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加大支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在活力,着力推进学科方向凝练,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团队、学科平台、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学科要素协同创新、集成发展。若干优势特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批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建成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
1.实施“优势特色学科争先计划”。面向学科前沿,围绕宁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在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民族研究、现代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遴选4个一级学科(学科群)进行重点建设。
2.实施“应用学科提升计划”。面向区域农业“1+4”主导产业、工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特色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区域经济、教师教育等领域,遴选12个一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3.实施“骨干基础学科支撑计划”。以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流通识教育支撑、为应用类学科提供学理支持、促进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导向,遴选6个基础性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五)建设学科
建设“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该学科群建设是我校“优势特色学科争先计划”的最核心任务。
二、学科建设
(一)口径范围
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63%以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国家煤化工“十三五”规划六大基地之一。煤炭的加工利用产生了氮氧化物、硫氧化物、超细颗粒物和二氧化碳,因此,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支撑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主要学科。
——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涵盖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
——面向国家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需求,面向煤炭化学、新型煤化工、能源新材料学科前沿,通过学科交叉创新,重点研究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过程中的化学理论,研发相关新材料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突破煤炭特性及分级利用基础、煤基高值化产品制备的可控催化转化、煤化工园区典型元素迁移与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重大应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和工艺,推动我国西部典型煤(褐煤、不粘结煤、弱粘结煤、无烟煤等)的清洁高效利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撑国家和区域新型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煤炭高效利用与清洁转化相关领域,汇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高水平学科团队,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于自治区煤化工产业发展,大幅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使“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1.2020年建设目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0%,力争工程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引进和培养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4—5名,省部级领军人才10—15名;费托合成高值化多联产、煤炭化学链气化、高温流态化技术等方向研究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产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5项以上,集成应用新技术5项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以上;学科群支撑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2.2035年建设目标。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0%,工程学科保持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力争化学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引进和培养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10名,省部级领军人才15—20名;西部典型煤炭高效利用、炭基储能材料、煤化工节水技术等方向研究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产出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15项以上,集成应用新技术10项以上,获得国家级奖励3项以上、省部级奖励20项以上;学科群实现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3.2050年建设目标。工程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 ‰;引进和培养世界级的科学家2—4名,学科群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2—4项。
(三)建设基础
1.优势特色
(1)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能源化工战略。聚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新型煤化工产业重大需求,重视学科交叉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煤炭特性及分级利用基础、煤基高值化产品制备的可控催化转化、煤化工园区典型元素迁移与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产出了有重要影响的成果,有力支撑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平台与区域支柱产业结合紧密。建有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宁东煤化工资源循环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学科平台。
(3)学科优势明显。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水资源利用与化学化工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7个国内一流学科之一和自治区“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应用化学是自治区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是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拥有国家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自治区“煤炭清洁利用”引进科技创新团队、自治区“煤基应用催化” 科技创新团队、“宁夏能源化工”院士工作站和自治区“功能材料与工业催化”人才高地。
(4)拥有一支扎根西部、潜心教学科研的师资队伍。学科成员138人,其中教授38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国内引才312工程”“新世纪313人才工程”13人,自治区特聘专家6人。柔性引进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
(5)培养了一批留得下的高素质人才。坚持人格塑造和专业知识并重,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广泛服务于宁夏的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近5年,仅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就有500余名学科培养的毕业生。
2.重大成就
近5年承担国家“973”前期预研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14项,获批研究经费8600万元。在SCI/EI发表期刊学术论文358篇,ESI高被引论文7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先后在煤化工化学反应工程、煤结构性质与产品性能调控、煤基新型功能材料、煤基高附加值产品催化剂设计及制备、CO2捕集与化学资源化利用、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分级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其中,在载氧体/煤炭化学链燃烧与气化机理和关键技术、宁东煤水煤浆成浆工艺、煤基高附加值产品调控催化基础、煤基丙烯工艺技术单元催化剂设计制备与示范应用方面取得了基础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
3.国际影响
(1)合作研究。与日本富山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韩国能源研究所、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德国汉堡技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联合承担了“大规模廉价制备化学链燃烧载氧体”“煤基烯烃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多项国际合作重大项目,联合培养青年教师与研究生。
(2)学术交流。聘请日本富山大学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椿范立、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曹国忠教授、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陆永枫、美国帕克研究中心Eric教授等为特聘专家。每年邀请20多位境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指导,选派50多名教师、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联合承办了China-Japan Symposium on Coal and C1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会议。
(3)学术兼职。学科群带头人担任了第三届国际化学链燃烧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是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hemical Engineering和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的编委。学科骨干中5人次担任国际期刊编委,12人次担任国内期刊编委,8人次在4个国际学术机构中兼职。
4.发展潜力
(1)产业需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宁东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到2020年,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预计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煤炭产能达到14600万吨,火力发电达到2000万千瓦,煤化工产品达到3000万吨,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亿,工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被国家和自治区寄予了厚望,新型煤化工产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急需一批高水平创新成果及高层次人才提供强有力支撑。
(2)学科发展态势。紧紧围绕突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建设了“煤炭洁净利用基础”“煤基应用催化”“煤化工水资源循环利用”3个A类研发创新团队,“先进多孔功能材料”“宁东危险废物(固废)高效处置与利用”“煤基碳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多尺度设计与应用”“煤基高分子化学工程与工艺”“煤系废弃物清洁利用”5个B类研发创新团队;建设了“化工基础课程”“化工专业实践”“化工专业核心课程”3个A类教学团队,“物理化学及实验课程”“分析及材料科学”“有机化学”3个B类教学团队。聚集了一批45岁以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科群长远发展积聚了高能量。
5.面临的挑战
宁夏地处西部民族地区,地方经济体量小,对学科建设投入相对较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难度较大;国际化程度不高;打造学科特色、形成明显优势的任务较重;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汇聚力量,协同创新,产出产学研重大成果的任务艰巨。
(四)建设内容(2017—2020年)
1.人才培养
(1)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相长的工作机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2)坚持本科生特色培养。对接国家和区域煤化工、新材料、环保产业发展需求,突出课程建设,突出协同育人,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因材施教,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本科生中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比例达到95%以上、参与创新研究比例达到60%,学生参与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年均100人次以上,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大幅提升,专业核心课程双语或全英文授课门数达到20门,本科生读研率达到35%。每年选派300名学生到煤化工、新能源行业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实习和培训,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3)坚持研究生创新培养。不断提高研究生洞察、把握本领域学术前沿的能力,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在本领域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生均不低于2篇、博士生研究生不低于4篇。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学习研究经历的研究生比例达到30%,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研究生年均50人次以上。实施“优秀生源奖励计划”“本硕博连读制”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1∶2。
(4)着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以OBE理念为核心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导和促进“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配备师资队伍、配置办学条件,实现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转变。
(5)进度安排。2017—2020年期间,以“能源化学”“煤炭高效利用”“能源材料”等专业核心课程为主,每年新增开1—2门英文授课课程、2—3门双语课程;每年支持80个左右优秀学生团队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及专业技能竞赛;每年选派70名左右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境)外大学开展3个月以上的联合培养;每年举办2次研究生创新能力主题论坛;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2个本科专业;2018年承办第12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西北赛区)决赛;建成国家级能源化工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2.科学研究
(1)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多联产程度低及产品附加值低、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程度低等现实难题,以煤炭分子结构揭示、分级利用中的定向催化、高附加值产品合成、煤化工废弃物中典型元素转化及其减量化、资源化为主攻方向,促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及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做新型煤化工国际学术前沿并行者乃至领跑者。
(2)坚持目标牵引。在宁东乃至能源金三角地区典型煤种—分子结构—转化过程设计—化学链气化等煤炭规模化高效分级利用关键技术;煤基低碳烯烃、高能燃料、高性能材料制备新方法、新工艺,获得煤基高值化产品制备的可控催化转化关键技术;烟道气中CO2捕集分离单元装置及高效转化集成方法;低成本、规模化煤灰分级利用技术,低成本高含盐废水中盐分分级提取关键技术;微反应器关键技术、新型储热储氢材料原理与技术、煤基纳/微吸附分离功能材料原理与技术、煤炭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等方面实现突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以上,在本领域TOP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篇以上,发表ESI高被引论文10篇以上,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5项左右。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0项以上。在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科学研究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3)进度安排。2017—2020年期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发项目4—6项;年均发表ESI高被引论文3—4篇;每年实施开放课题10项以上、自主课题10项以上。设计制造煤炭分级利用、固体燃料化学链气化、费托合成高附加值产品多联产系统、规模化CO2分离及化学资源化装置、规模化煤灰分级利用装置等专用研发系统。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3.社会服务
(1)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突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突出畅通校企合作有效渠道,突出“互利共赢”,整合创新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共建产业研究院,使其成为学生实践、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服务、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等创新活动的服务平台。
(2)设立联合基金。着眼于解决产业现实科技问题,着眼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着眼于学科所能与企业所需,设立10—12项校企联合基金项目,发挥好基金项目在促进校企互动与合作中的牵引作用。
(3)共建产业技术联盟。联合神华宁煤集团、宁夏宝丰能源集团等大型煤化工企业,共建宁夏煤化工产业技术联盟,与宁东能源化工园区企业联合承担国家、自治区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自治区东西部合作项目,组织开展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4)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突出与产业对接,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面向企业技术难题,转移转化20项以上科研成果。建立bet365亚洲体育与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企业创新实验室共享共用机制。每年培训企业技术骨干100名以上,开展企业生产一线人员的再教育与新技术培训。
(5)进度安排。2017—2020年期间,与国内外煤化工企业联合设立开放基金10—12项,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研发;遴选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行业领军研发专家、工程技术人员6—8人担任本学科群特聘专家和研究生导师;选派80—100名科研能力强的学生进入宁东基地产业研究院学习和参与源自产业问题的科学研究;培训企业技术人员150—200名;1—2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企业进行中试示范。
4.文化传承
(1)全力推进文化育人。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繁荣学术文化,打造有特色、有水平、有影响的学术大讲坛。培育行为文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2)全力加强学科软环境的建设。大力营造依靠人、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的环境和氛围,切实增强学科成员的“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积极构建更为开放、包容、诚信、自律的学术环境。鼓励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不盲从学术权威,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敢于超越,通过争鸣、质疑、批判推动学术发展。处理好学术自由与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之间的关系,发挥好学科学术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惩处机制。
(3)进度安排。定期开展“榜样的力量”、道德讲堂教育、毕业生回访等主题活动。建立杰出校友创新创业讲堂、传统文化系列讲堂、校企共建文化交流基地,打造特色突显的学科文化。
5.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力度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持续提升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水平,为高端人才打造尽展其才的广阔空间;提供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薪酬待遇,探索实施项目工资制、协议工资制和年薪制,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力争在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青等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上实现重大突破。
(2)支持中青年学科骨干快速成长。结合学科发展需要和队伍实际,分别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制定与任务、绩效挂钩的青年人才支持政策。引导中青年学科骨干按照学科群方向,定向发展、特色发展,快速提升中青年学科骨干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青年学科骨干人均科研经费达到50万元以上,人均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以上。
(3)积极推进学科队伍国际化。把具有1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作为对35岁以下学科成员的“刚性”要求,设置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岗位,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校开展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4)构建灵活高效博士后制度。设置高级科研岗位和优秀青年教师岗位两类博士后岗位,加大自主资助力度,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提高科研水平、发现储备优秀人才、激发团队活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学科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6)进度安排。设立“贺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每年聘用“贺兰山学者”5—6名;实施“青年特聘教授支持计划”,支持15名左右40岁以下优秀中青年人才,每人资助经费50万元;每年引进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博士、博士后20人;每年招收项目博士后30—40人;每年聘用外籍教师2名;每年选派15名左右学科成员赴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进修访学;每年新增1—2个教学团队,2—3个科研团队。到2020年,学科群拥有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18—23名,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4—5名,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团队达到2—3个、科技创新团队达到4—5个。
6.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1)拓展宽度、增加深度,实质性推进国际合作交流。以科研项目合作与联合人才培养为纽带,积极举办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争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举办中外合作项目,广泛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多途径、多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国际化专业。鼓励和支持学科群成员、优秀研究生申请洪堡基金、JSPS学术基金等。定期召开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领域发展战略研讨会/高峰论坛。支持学科群成员、优秀研究生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研究生具有3个月以上国(境)外访学比例达到30%,本科生具有国(境)外访学经历比例大幅提升。
(2)进度安排。2018年度,举办中德CO2捕捉与利用国际研讨会。2019年度,能源环境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举办中英颗粒学会学术研讨会。2020年度,能源环境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始招生。每年选送30名研究生、50名本科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开展国际联合培养。
(五)预期成效(到2020年)
1.学科水平。学科方向更加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科各团队研究领域的关联度高,学科特色和竞争力突显,支撑区域新型煤化工、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能力显著增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15%,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40%,工程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
2.人才培养。构建起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和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批德才兼备、视野开阔、创新创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3.科学研究。突破我国西部煤炭清洁利用、能源新材料及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理论与关键技术,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以上,为国家和区域煤炭清洁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领域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4.社会贡献。在煤炭分级利用、化学链气化、费托合成多联产高值化、煤灰制备稀有贵金属分级利用、大规模CO2分离及其化学资源化、杂盐提取及资源化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果转化绩效突出,为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做出突出贡献。
5.国际影响。发表高被引论文10篇以上,论文他引次数居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在国际学术机构中兼职、担任国际期刊编委的学科成员数量显著增加,毕业生在国际知名机构和企业取得固定职位的数量明显增加。
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2017—2020年主要发展指标
一级指标
|
具体指标
|
现状值
|
目标值
|
师资队
伍建设
|
学科教师总数(人)
|
138
|
199
|
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人)
|
0
|
5
|
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人)
|
8
|
23
|
博士学位教师占比(%)
|
72
|
80
|
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数(个)
|
2
|
4
|
人才培养
|
国家教学平台(个)
|
3
|
4
|
自治区级教学平台(个)
|
2
|
3
|
本学生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
15
|
45
|
本科生读研率(%)
|
15
|
35
|
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SCI、SSCI、EI、MEDLINE、A&HCI、CSCD、CSSCI收录期刊及在国内一级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
40
|
150
|
研究生获得优秀学位论文数(篇)
|
6
|
10
|
国家教学成果奖(项)
|
0
|
1
|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项)
|
0
|
2
|
国家级规划教材(部)
|
0
|
2
|
自治区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项)
|
46
|
80
|
其中: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项)
|
12
|
18
|
自治区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项)
|
20
|
40
|
科学研究与
社会服务
|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项)
|
45
|
65
|
其中:重点、重大项目数(项)
|
0
|
2
|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项)
|
40
|
60
|
其中:重点、重大项目数(项)
|
10
|
14
|
师均科研经费(万元)
|
30
|
60
|
在SCI、SSCI、EI、MEDLINE、A&HCI、CSCD、C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
140
|
280
|
其中:SCI、SSCI、A&HCI论文数(篇)
|
65
|
150
|
SCI TOP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
15
|
40
|
ESI高被引论文
|
7
|
17
|
授权发明专利(件)
|
29
|
35
|
获国家级成果奖励(项)
|
0
|
1
|
获省部级成果奖励(项)
|
2
|
9
|
其中:一等奖(项)
|
0
|
3
|
产学研平台(个)
|
3
|
5
|
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万元)
|
50
|
≥1000
|
学科
影响力
|
一级学科博士点或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数(个)
|
0
|
1
|
一级学科硕士点或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数(个)
|
2
|
3
|
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数(个)
|
0
|
1
|
在国家级学术组织担任理事以上、自治区级学术组织担任常务理事以上的人数(人)
|
3
|
10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6个月及以上出国(境)访学(研修)教师占比(%)
|
22
|
45
|
其中:1年以上占比(%)
|
15
|
35
|
出国(境)交流(3个月以上)学生占比(%)
|
1
|
5
|
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数(个)
|
0
|
1
|
主办国际学术会议(次)
|
1
|
3
|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次(次)
|
15
|
60
|
学科排名
|
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前30%学科(个)
|
/
|
1
|
ESI学科排名前1%学科(个)
|
0
|
1
|
三、整体建设
统筹重点建设与辐射带动、试点改革与全面推进、局部突破与整体提升的关系,通过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建设,带动学校综合实力提升。
(一)学科群带动学校整体建设
1.引领学校学科持续发展。能源化工与化学学科群在推进学科上水平的思路、途径、方法、措施等方面的积累,必将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的提升。
2.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科群建设,形成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体化培养体系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对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3.增强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通过学科群建设,形成学科资源配置、团队建设、平台构建、科研项目实施、创新成果产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有力推动协同创新,使学校科学研究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4.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导向,聚焦煤炭高效利用相关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知识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形成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有效机制,带动学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二)五大建设任务
1.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设立“贺兰山学者”特聘岗位,引进培养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一大批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青年人才,使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提高到50%以上。深入推进岗位设置和聘任制度改革,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
2.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多元化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专业结构,开展动态调整和专业认证,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本科生大类招生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行本硕博连读制度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度,力争研究生与本科生数量比达到1∶4。
3.增强科研创新能力。积极组织牵头或参与一批国家和地方重大、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0%以上,产出一批高水平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级重大科研奖励5项以上。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积极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
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着力弘扬精神文化、完善制度文化、繁荣学术文化、优化环境文化、培育行为文化、塑造形象文化,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大学文化。引导教师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加强特色文化研究,发挥好文化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文化创意创作,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5.着力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融合,大力支持学科与企业建立联合开发中心,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共享成果收益。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教师开展科研成果中试及科技型企业孵化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建设,完善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功能及其支撑服务体系,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三)五大改革任务
1.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晰议事决策权限和程序,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推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基层党支部功能,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持续推进学生党建“金种子”工程和教工党建“育人楷模”工程。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切实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系统梳理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健全相关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厘清校、院两级管理权责,转变机关职能,强化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师生代表有序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
3.实现关键环节突破。完善薪酬激励机制,施行高层次人才(团队)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绩效分配方法。积极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将事业编制名额向高层次人才倾斜。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加快建立学校自我评价与用户、市场、专家等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实行分类评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业绩评价更加注重科研创新的同行影响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业绩评价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效益。
4.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学校理事会制度,充分发挥理事会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协商、审议、监督等功能。完善与行业、企业合作模式,推进资源共享、联合攻关、协同育人。积极引入第三方专门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学位点、课程等水平和质量开展评估。
5.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对接国家实施的增进友好“百千万”工程,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务实合作。大力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增加联合培养项目。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
(四)推动学科群发展的政策举措
1.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事政策“特区”,在事业编制名额分配、岗位设置、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人员选聘、考核体系与评价机制创新、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绩效分配以及重大人才项目人选推荐等方面给予学科群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自主权。
2.专业、学位点设置。优先为学科群设置相应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促进学科群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宽裕的空间。
3.招生计划安排。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中,对学科群相关学位点给予支持;鼓励学科群实施本硕博连读制度和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度。
4.科研管理。支持学科群对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试验和工程技术及管理服务等不同类型人员分类管理,开展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认定、科研奖励上予以体现。
5.对外合作与交流。在政府海外人才引智专项推荐予以政策倾斜,支持学科群通过设置讲座教授、兼职教授岗位等措施共享海外智力资源;支持学科群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五)优化相关体制机制
1.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学科群建设协调小组,协调解决学科群建设项目实施中学校支持政策的落实、制度创新、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等重大问题。
2.实行学科群建设项目责任制。学科群负责人是学科群建设项目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学科群建设项目责任制,学校与学科群负责人签订《项目建设任务书》,学科群负责人与相关学科团队签订相应的《子项目建设任务书》。
3.成立以国内外同行高水平专家为主的立项咨询和绩效评价机构。参照国际、国内通行的学科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子项目立项评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项目立项、建设成果、建设绩效进行独立评价。
4.建立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相应学科团队支持力度、薪酬标准。对贡献突出、绩效显著的学科团队,加大支持力度;对未能按时完成任务、成效差的学科团队,给予终止性调整。
5.采取多元化的资源筹集方式,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采取以国家投入为主导,辅以地方政府配套、学校自筹、合作企业定向投入、基金会捐助等多元化资金筹集方式,完善政府、高校、企业、基金会共建机制。根据任务类别、任务层次、工作量、预期成果质量等要素,科学配置学科建设资源,发挥好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